指尖上的技艺传承:龙脊小寨【红瑶服饰】展览馆

美丽龙脊 2018-09-10 4,141 次浏览 0 条评论

世界的瑶族在中国,中国的瑶族在广西。而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则是瑶族中的另一个支系,因穿红色服装而得名,主要居住在龙胜县的龙脊镇、泗水乡一带的山区里,也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

龙脊镇小寨村位于龙脊梯田景区东北面,坐落在海拔1916米、广西高峰之一的福平包山脚下,是“金坑”四村中最大的一个寨子,目前有308户人家,人口约1300人。据红瑶史诗《八公》记载,小寨祖先于明末清初从山东青州横渡洞庭湖迁徙而来,几百年来,小寨祖辈在此开垦梯田,繁衍生息。

红瑶妇女们,都擅长针绣,善织绣。过去红瑶中曾流传着一首歌谣:“五岁六岁玩泥巴,十三四岁学绣花。十七十八方出嫁,十九二十抱娃娃。”到了如今,结婚年龄相对稍有提高,而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们仍然保持开始学习绣花的传统习俗。红瑶妇女们的绣花可算一门精湛的手艺,她们不需要先描图,而是全凭经验,依照底布经纬中的“布孔”来构思刺绣图案,用她们的话来说叫“数布眼”。

潘万姣是红瑶服饰制作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介绍说:“我们民族的刺绣,各方面都是不同的。这是衣服,绣的是十字绣、反面绣。这些全部都是山里的动物、花草、龙、鱼和鸟。还有一些图案,比如双龙抢宝和老虎爪印。”关于瑶族服饰上的老虎爪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代一个皇帝走山路,突然一只猛虎朝他扑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路过的瑶姑用箭将虎射倒,救了皇帝。为了感谢她,皇帝用刀砍下虎爪,沾上虎血盖在瑶妹的衣服背后。从此,虎爪就成为了瑶族妇女花衣背部不可或缺的花型图案。瑶族服饰的布料以青色为底,需要在布眼上一针一针地挑绣。技艺十分复杂,没有相关文字记载,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潘万姣也是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穿针引线的本领。她说:“从小就开始学习了。一般九岁、十岁开始学拿针,十多岁慢慢绣花。我是九岁开始,十二岁就开始会了,对刺绣特别感兴趣。我们姐妹多,我妈帮我们绣不了那么多,所以我出嫁就得自己办嫁妆,自己学着绣。”

瑶族服饰制作工艺一般分为纺纱、织布和织锦三部曲。织布机虽然普通,但要想将经线、纬线、梭子和脚蹬这些机关手、眼、脚协调地操作起来,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此外,还要经过蜡染工艺将布料染色,最后还要编织腰带。像潘万姣这样手艺娴熟的瑶嫂,制作完成一整套瑶族服饰也要花费三年的时间。

如今,作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传承人,潘万姣每天除了操持家务以外,还要钻研红瑶服饰的制作技艺。她说:“工作很多,自己要织、要绣,还要带徒弟。徒弟也蛮多的,这个村子里面基本差不多都会了,但不全会,有些会织,有些会绣。慕名前来的人也很多。有些年轻人不想学,我要告诉她们,要学绣、懂织,这样服饰才可以传下去。我们的手工有很多种,有织有绣,有平绣、十字绣,很麻烦,还有蜡染也有很多种,我要慢慢来,慢慢教她们。”

2014年,红瑶服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族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保护。为了将文化传承下去,该县专门成立了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项目指挥部,投入专项资金,挖掘保护非遗文化,发扬民族瑰宝。

龙脊景区小寨红瑶服饰展览馆除了展示红瑶服饰以外还展示了大量红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成为一个立体展示龙脊红瑶的一个生态博物馆。

红瑶服饰展览馆内景:

民族文化是龙胜各族人民的根,是龙胜特色旅游的魂,必须要把民族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开发利用好。基于此,2014年县里成立了领导小组,专门来做这个事情,从民风民俗、传统文化、医药、养生之道等一系列的研究中专门形成相应的书籍和大量的文字资料,为后续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龙脊梯田景区咨询电话:0773-7583188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指尖上的技艺传承:龙脊小寨【红瑶服饰】展览馆

桂林龙脊梯田景区唯一官方网站——订票享折扣 正规品质游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将不会公布 必填字段被标记*